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启动会在北航召开

  4月16日上午,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启动会在北航如心会议中心大报告厅举行,来自全国26所飞行器动力工程相关单位的63位专家和代表通过线下/线上的形式参加了此次启动会。

  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采用“3+1+N”协同组织模式。其中,“3”代表北航、西工大、南航,“1”代表中国航发,“N”代表全国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高校。出席本次会议的高校负责人有北航副校长陶智、副校长吕卫锋,南航副校长宋迎东,企业负责人有中国航发人力资源部部长马论等。教育部航空航天类专业教指委主任蔡国飙及相关委员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北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董卓宁主持。

  北航副校长吕卫锋介绍了虚拟教研室的基本情况。他表示,今年是学校的能力建设年,作为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的牵头建设单位,北航将认真落实教育部对于虚拟教研室建设的各项任务部署。各成员单位要加强校企、校际、国际合作,拓宽合作共享渠道,依托虚拟教研室平台,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交流活动,凝心聚力协同育人,形成共同教学质量文化,为培养航空发动机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航发人力资源部部长马论对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的建设表示大力支持。他指出,航空发动机是国家战略支柱,中国航发始终坚持自主研发的根本路径,持之以恒推进“12345”战略框架体系,并在将“大力聚英育才,推动人才高地建设取得更多成效”列为年度主要举措之一。他表示,作为虚拟教研室的成员企业,航发集团将认真落实虚拟教研室建设的各项任务,与各成员高校一起,群策群力,推动协同育人走深走实、再攀高峰,为我国航空发动机科技自立自强做出更大贡献。

  虚拟教研室管理委员会主任陶智对虚拟教研室管理办法和人员方案进行了介绍。他指出,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瞄准国家战略产品——航空发动机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前期“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实体合作基础上,采用“3+1+N”协同组织模式,通过建成共享实践基地、形成高水平教学团队、建立教学资源库、取得优秀教学成果,最终建成“智能+”新时代基层教学组织。

  虚拟教研室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北航教务处处长曹庆华对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他指出,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的建设要满足五个预期效果,分别是:建成高水平的全国性教研组织、建强高水平的全国示范性专业、产出高水平的共享性教学成果、培育出一大批高水平教师队伍、培养出高质量的拔尖创新人才。虚拟教研室主任、北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闫晓军详细介绍了虚拟教研室专业规划组、虚拟仿真组、课程建设组、专业实践组、教学质量组、平台运行组等6个小组的年度重点工作。

  虚拟教研室管理委员会委员针对虚拟教研室管理办法、人员方案、建设要求及年度重点工作进行了交流讨论。南航副校长宋迎东表示,目前国家对飞动专业的人才需求迫切,虚拟教研室各成员单位有着前期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合作的良好基础,对国家的飞动专业建设有着巨大推动作用。今年是北航和南航建校70周年,而飞动专业都是两个学校历史最悠久的专业,学校将全力支持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加强落实各项年度重点工作。

  西工大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王占学表示,学校对虚拟教研室的成立高度重视,将积极响应虚拟教研室的各项工作安排。他建议,虚拟教研室应当加强人才培养国际化,提升学生国际视野,同时加强教材建设,解决教材知识老化问题,为国家航空发动机领域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据悉,虚拟教研室是教育部对于信息化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重要探索。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由北航牵头,采用“3+1+N”协同组织模式,汇聚了来自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航天工程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空军工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北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民航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西华大学、南昌航空大学等26所单位的领导和老师。虚拟教研室工作组包括专业规划、虚拟仿真、课程建设、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平台运行等6个小组。具体建设内容包括:打造顶层规划促进专业发展、建设全行业人才培养的虚拟仿真实践基地、以虚拟教研室平台推进名师课程教材建设、以行业需求作为牵引推进高校实习实践工作、对运行机制提出调整或改进建议、负责虚拟教研室的日常活动组织保障等。

来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栏目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